热点新闻
甘肃省财政厅2024年县级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工作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对县级财政发展的要求,有力推动甘肃省县级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提升基层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强县级财政运行的活力与可持续性,受甘肃省财政厅委托,兰州大学组成课题组开展2024年县级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通过梳理归纳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逻辑,提出县级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财政收支管理、运行管理、绩效成效及财政可持续性等关键领域,通过对2024年10个县级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了不同地区在各指标上的表现差异及薄弱环节,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现有指标体系进行了内容、权重等方面的优化调整,并从细化评分标准、优化无差异指标、建立“业、财、绩”综合评价体系、强化结果导向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二、指标体系设计的综合框架与理论支撑
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理论、预算控制理论、平衡计分卡理论、5E理论以及后评估理论,研究构建、优化了包含财政收支管理、运行管理、运行成效以及财政可持续性四个关键领域的系统、全面的县级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5 个二级指标以及54个三级指标的绩效评价框架。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了组合赋权法,结合了客观数据与专家判断,以增强权重分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得分计算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指标(如固定目标值、不超过目标值、目标值的上下限百分比、范围型目标值以及定性指标),设计了适应性得分计算方法,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真实且准确地反映县级财政的绩效表现。
三、县级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优化
在财政收支管理方面,课题组重点关注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及效率,包括可用财力增长、税收收入占比及财政收入合规性等指标;在财政运行管理方面,重点考察预算编制、执行、内控监督及资产管理的效能与规范性,如预算编制合规性、预算执行进度等;在财政运行成效方面,重点评估财政资金在保障民生、支持重点领域和推动县域发展方面的实际效果,如“三保”保障成效、教育支出效益等;在财政可持续性方面,重点关注财政运行的稳定性与风险防控能力,包括财政自给率改善、政府性债务管理等指标。
课题组结合政策要求和研究成果,新增了财政自给率改善、金融风险防范等指标,删除了部分不符合当前政策表述或实际需要的指标,并优化了权重分配和评分标准。调整后的体系更关注财政运行的实际效果和可持续性,强化风险管理,提升评估的针对性和数据支撑能力。
四、县级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课题组对甘肃省县级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 10 个县级地区的应用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显示,各县得分主要集中在75至80分之间,平均得分为78.89分,其中,瓜州县得分最高,为85.75分,皋兰县得分最低,为75.07分。从县级财政运行综合绩效指标体系运用的总体情况来看,被评县区在“财政运行管理”和“财政可持续性”两个指标得分率普遍较低,反映出部分地区需进一步强化预算编制与执行的规范性和效率、提升财政韧性。评价结论也证明,县级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当前的应用情况良好,能够有效促进县级财政运行效率的提升。
五、改进建议
当前县级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共性指标比例偏高、个性化指标相对不足,部分指标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有待提升;部分指标得分无差异,难以充分反映地区特点;此外,部分评分细则设计过于绝对,缺乏梯度性。
针对以上问题,本报告建议对指标体系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完善:一是优化评分细则,将极值评分调整为阶梯式设计,提升评估的弹性与合理性;二是对无差异指标进行优化,细化评分规则,增强得分的差异化体现;三是进一步构建“业、财、绩”综合评价体系,从多维度综合评估县域财政发展水平,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四是调整一级指标权重,以更好地反映区域特色与治理需求,为县区财政运行提供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评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