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勇忠教授受邀参加西安交通大学“应急管理前沿论坛”并作报告
2020年9月5日至6日,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举办“应急管理前沿论坛”。论坛邀请了全国高校、国家疾控中心及陕西省相关部门从事应急管理研究与实践的众多专家,以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建设为契机,围绕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跨学科研究中心建设等问题展开研讨。
兰州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外聘教授童星老师围绕“中国应急管理效能生成机制”展开探讨。他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后,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研究的焦点。应急管理也不例外,关键议题之一就是关于中国应急管理效能的研究,即如何将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效能的提升,确保人民安居、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高小平研究员就创新常态与应急结合的治理制度提出了七项新型综合方法:一是深化机构改革; 二是健全政府应急职责体系,增加关于在应急状态下的特殊职责;三是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将“党政问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制度化;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使政府职能、运行、服务实现制度性协同创新;五是改进行政管理流程——按照“风险流”改进和优化行政决策流程、信息传递发布流程和执行反馈流程;六是发挥常态制度转化优势;七是加强顶层规划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杨开峰教授认为新冠疫情防控与治理是对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次重大考验,超越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领域,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国家治理问题。国家的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如何迈向更富有韧性的阶段,这个问题需要思考与解决。哈尔滨医科大学吴群红教授在总结与反思美国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风险沟通与决策的基础上指出,科学知识的传递不是在真空中,而是在充满政治、利益、价值冲突的人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董小平研究员梳理了近百年来世界防控体制与防控技术的由来与发展,特别总结了自2003年非典以来世界及我国疫情防控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他表示,目前全世界都尚未为大规模突发疫情做好准备,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性和资源有待加强,我国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任重而道远。
兰州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沙勇忠教授做了题为《人类抗风险能力:建构及其自反性》的报告。他表示,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与风险的博弈史、发展史与抗争史,如何认识与应对风险是人类文明的永恒话题。沙勇忠教授认为,人类抗风险能力建构的基本逻辑就是在技术、制度、文化与社会结构三个维度中认识风险,并构建抗风险能力。该能力的建构应当是以人为目的的创新发展,即兼具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技术创新、兼顾正义与效率的制度创新、和谐互助的文化与社会结构创新。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徐晓林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彭宗超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魏玖长教授、中南大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心张桂蓉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李瑞昌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郭雪松教授等围绕大数据与智能化背景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风险分析与应急管理、校园安全、方案导向的非常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韧性治理等议题也做了主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