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欢迎来到兰州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博]边疆地区适灾韧性评估及驱动机制研究---张永宝(2025届 公共管理专业)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9日 点击数: 字号:【

边疆地区适灾韧性评估及驱动机制研究

张永宝

2025届 公共管理专业

中文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自然灾害频发,我国边疆灾害风险日益严峻。边疆地区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冲击、增强区域系统韧性,不仅是边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也关乎国家总体安全与区域协调发展大局。近年来,学术界兴起新一轮边疆研究热潮,然而关于边疆地区应急管理和韧性评估的研究甚少,实证分析更是缺乏。因此,从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视角,应用交叉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边疆地区适灾韧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基于边疆地区适灾韧性概念特征,提出边疆地区适灾韧性的系统要素能力分析框架,对2000年以来45个陆疆地级市适灾韧性进行分年度长序列评估,并揭示数字化、政府治理能力、城镇化等内外系统要素对适灾韧性的驱动机制,为边疆地区适灾韧性提升策略提供学理和现实依据。第一章陈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研究设计。第二章阐释了本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开发了边疆地区适灾韧性系统要素能力三维分析框架。第三章聚焦系统要素能力分析框架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明确了边疆地区适灾韧性的内外系统、驱动要素和表征策略。第四章统筹应急管理过程论和区域韧性能力理论,将边疆地区适灾韧性分为灾前抵抗力、灾中适应力、灾后恢复力三个维度,构建适灾韧性测度模型和评估指数,分析适灾韧性的时间序列特征、空间分布特征、能力耦合协调度以及地区差异。第五章应用基准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等实证方法,分析主边疆、次边疆、内地地区的数字化、政府治理能力、城镇化三个驱动要素对边疆地区适灾韧性的差异化驱动机制。第六章依据系统要素能力分析框架与边疆地区适灾韧性现状特征和驱动机制,探索边疆地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转型升级思路,为边疆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系统要素能力三维分析框架能够较好地反映边疆地区适灾韧性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征。2000年至2022年期间,边疆地区适灾韧性逐年增加,其中灾前抵抗力得分最高,灾后恢复力得分最低。从四个边疆方位看,适灾韧性最高的地区是西北边疆,最低的地区是西南边疆,适灾韧性波动最大的地区为西南边疆,波动性最小的地区为东北边疆。二十三年间,边疆地区适灾韧性地理分布的中心由东向西迁移,2008年前边疆大部分城市适灾韧性三维能力处于中度失调状态,2008年后迈入基本协调和快速发展阶段。基尼系数表明,我国边疆地区不同城市之间适灾韧性的差异主要源自边疆方位的不同,其实质是经济社会基础和地理气候特征的差异。其中西南地区的组内差异最大,东北边疆的组内差异最小。实证结果表明,主边疆、次边疆和内地地区的数字化、政府治理能力、城镇化是提升边疆适灾韧性的重要因素,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政府治理能力对不同边疆方位、是否民族自治城市的适灾韧性都具有最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化次之。城镇化对不同边疆方位、是否民族自治城市的适灾韧性驱动效应部分显著,低于政府治理能力和数字化的驱动效应。从层级关系来看,次边疆的数字化和政府治理能力对边疆适灾韧性的驱动效应最强,强于主边疆数字化和政府治理能力的驱动效应。但是,主边疆的城镇化对边疆适灾韧性的驱动效应最强,强于次边疆数字化和政府治理能力的驱动效应;从边疆方位来看,数字化对东北边疆适灾韧性的驱动效应最显著,政府治理能力对北部边疆适灾韧性的驱动效应最显著,城镇化对西北边疆适灾韧性的驱动效应最显著。西南边疆的适灾韧性虽然都受到三个驱动要素的影响,但动力明显不足。基于此,本研究总结并阐释了边疆地区适灾韧性的三轮驱动模式、多层次驱动关系和差异化驱动特征。最后,从系统要素能力框架和边疆地区适灾韧性现状特征出发,提出边疆地区适灾韧性的提升策略。本研究不仅开拓了区域韧性的研究场域,推进了韧性理论发展,也为边疆防灾减灾策略提供了数据参考。

关键词:边疆,适灾韧性,时空特征,驱动机制,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