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欢迎来到兰州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博]基于风险二重性的黄河兰州段洪水风险评估研究---邵瑞华(2024届 公共管理专业)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7日 点击数: 字号:【

 基于风险二重性的黄河兰州段洪水风险评估研究

 邵瑞华

2024 公共管理专业

中文摘要:城市洪水风险的治理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多个因素,虽然研究者们已经开始关注城市洪水风险感知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并不断深入探讨城市居民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等要素对洪水风险的影响,但目前有关城市洪水的研究仍集中于技术和工程领域,并以此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这是引起洪水风险治理缺陷的重要原因。因此,本研究以人水空间竞争较激烈的黄河兰州段(兰州主城四区)为研究背景,以风险二重性为理论分析工具,利用定量研究方法,围绕风险概念化(对风险本质的认识)和风险工具化(风险量化)对城市洪水风险进行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利用文献分析方法阐释风险的客观实在性和主观建构性的双重属性,并建构基于风险二重性的风险评估框架。风险理论指导风险实践活动的发展,风险概念的丰富化和学科领域拓展导致风险本质逐渐模糊,人们对风险的认识一直处于分化之中,并引致一系列实践困境,风险二重性理论建构和内涵阐释,是对这些问题的回应,也为城市洪水风险研究的理论和应用创新找到准确的定位和突破口。以风险二重性的理论为基础,通过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两个步骤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描述,构建基于风险二重性的风险评估模型。

第二,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对黄河兰州段洪水二重性(客观实在性和主观建构性)风险进行测量和计算,然后对黄河兰州段洪水风险的评估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估。首先,采用一维水文模型模拟黄河兰州段百年一遇(Q100)和千年一遇(Qmax)洪水情境,具体评估内容包括风险源的灾害性、风险受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以洪水淹没面积、洪水深度和流速、土地利用等指标为基础计算并绘制洪水风险地图,分析人与水空间竞争背景下的城市洪水风险,结合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和评价客观实在性洪水风险等级和可接受性。其次,在对黄河兰州段洪泛区198个小区居民(利益相关者)进行访问和调查的基础上,对主观建构性洪水风险进行评估,评估结果通过洪水风险感知地图展示,并从风险的文化理论和社会放大两方面探讨洪水风险主观建构性形成的内部机制。最后,通过基于风险二重性的综合评估模型,将城市洪水的客观实在性和主观建构性的评估过程和结果形成证据,并利用ArcGIS对客观风险地图和感知风险地图重叠部分的风险等级进行比较计算,得出二阶观察的必要性和洪水风险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本研究发现:一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并没有改变洪泛区的地形特征,人与水之间的空间竞争使曾经的洪泛区变成城建区域,增加了城市洪水风险的暴露性和脆弱性,工程性防洪措施无法抵御超出预期的洪水风险,反而使洪水风险累加。二是洪水负向信息引起公众更高的风险感知,但是公众对防御洪水的能力感知和文化世界观能削弱甚至消除了公众因洪水负向信息而产生的高风险感知。三是黄河兰州段的风险信息严重不足致使公众洪水风险感知偏低,公众洪水风险意识淡薄不利于城市的防洪减灾。四是“二阶观察”能发现“一阶观察”者的观察特征。“一阶观察”包含对客观实在性洪水风险和主观建构性洪水风险的评估,“一阶观察”中,由于知识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一阶观察者本身的立场、心理和文化特征,使得不同观察过程兼具客观(科学)和主观(价值)判断。五是黄河兰州段洪水风险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客观实在性风险和主观建构性风险的风险可接受性判断不一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客观风险的测度是在特定技术标准下形成的稳定结果,风险的社会建构性受文化、历史、制度影响,并存在个体差异,这是造成主客观风险产生偏差的重要原因,从长期来看,客观实在性风险受主观建构性风险影响而发生变化。

本研究的价值在于:首先,风险二重性理论为洪水风险决策活动提供了更具解释力的理论依据;其次,基于风险二重性的洪水风险评估能揭示洪水风险的客观实在性和主观建构性双重风险属性;最后,“二阶观察”为研究洪水风险提供了方法论性质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风险二重性风险评估洪水风险城市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