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勇忠教授受邀参加“2021年中国应急管理和政策分析年会暨中国公共管理和政府治理年会”并致辞
2021年11月6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百分点科技集团在线上线下联合举办“2021年中国应急管理和政策分析(CEMPA)年会暨中国公共管理和政府治理年会”。国务院安委办副主任、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孙华山,兰州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沙勇忠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等人参加会议。年会邀请了50多位来自应急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以“智能应急管理和文明治理”为主题展开了积极探讨。此次年会为“政学企产研”五界的沟通和交流提供平台、搭建桥梁、联结纽带。高峰时期有900多名师生同时参与线上会议,累计约6000人参会。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燕继荣,国务院安委办副主任、国家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孙华山,兰州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沙勇忠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主任张伟教授,百分点科技董事长、CEO苏萌以及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行政管理》主编解亚红先后进行了开幕式致辞。
燕继荣指出,本次论坛以“智能应急管理和文明治理”为主题,兼具学理性和现实性。科技的发展具有两面性,而智能应急管理在提升治理水平的同时可能也会违背文明治理的原则,产生非人格化管理、技术障碍、隐私泄露、形式化投入等诸多问题。
孙华山指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应急管理学术发展应充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现代社会的应急管理必须坚持靶向应急、对症下药,在厘清智能应急管理的概念界定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应大力推动数字应急管理向智能应急管理转化,为应急管理智能化铺平道路、积蓄力量。
沙勇忠指出,本次论坛对智能应急管理的理念重塑提供了新的议题。智能应急是未来应急管理的大势所趋,需要用创新的视角研究智能应急。在此基础上对现实情境实现技术创新和对未来情境进行智慧洞察,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数字技术应用的障碍与前进风险。智能应急的发展应当以人为本,重视研发,吸纳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坚持科技创新,实现大应急的发展目标。
张伟指出,信息化时代为我国应急管理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不能忽略人和制度对应急管理的影响;不能忽略“老办法、土招式”;不能忽略融入新的管理理念;不能忽略信息互通的老问题;不能忽略集约式发展的要求。苏萌指出,智能应急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学者的理论创新和企业的切实践行。数据智能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建模等打造智慧大脑,可以为政府提供应急管理事前、事中、事发、事后的决策支持。解亚红指出,应急管理包含智能和文明两大维度。应该有机结合科技发展和文明治理两大维度,推动科技向善,体现人文关怀。
会议邀请了应急管理领域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两场主旨报告。第一场主旨报告中,兰州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外聘教授童星、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研究员高小平、湖南农业大学徐晓林教授、武汉大学丁煌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朱正威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米加宁教授、四川大学姜晓萍教授、北京大学杨立华教授分别就““四险通评”与“一专多能””、“从智能行政管理到智能应急管理”、“数字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特征研究”、“应急管理体系优化是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前提”、“韧性治理:从海绵城市到韧性城市”、“应急社会动员能力”、“智能应急管理中的法度与温度”、“建设文明型智能应急管理:新时代智能应急管理的新任务 ”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二场主旨报告中,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原副司长尹光辉,中国人民大学唐钧教授,北京市地震局副局长、研究员刘桂萍,北京大学万鹏飞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蒲成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樊博教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教授钟开斌,百分点科技智慧应急事业部负责人李霖枫分别围绕“以智慧应急推进新时代城乡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现代化建设”、“创建风险社会中的高质量安全发展”、“从地震灾害应对看应急管理发展”、“新冠抗击下个人责任落实的反思-公民权利和责任视角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保险、再保险与巨灾风险管理”、“算法歧视中的风险感知与信任”、“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概念演化与理论转化”、““智慧应急大脑”构建方法论与应用实践 ”等主题开展了全面的探讨。
当天下午的分论坛在线上有序进行。三个大会分论坛分别聚焦智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智能应急管理与文明治理的辩证关系、风险危机和疫情应急管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26位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讨论。另外,线上同步举行了相同主题的研究生学术论坛,青年学者们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畅所欲言。
这是北京大学设立应急管理二级学科以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应急管理和政策分析(CEMPA)年会。与会专家的报告和研讨体现了对我国智能应急管理和文明治理等相关问题的深入见解,也代表了我国应急管理和政策分析的前沿探究和最新成果,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我国应急管理的学科发展和理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