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研究中心詹建博士和博士研究生许倩参加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年会暨第六届“社会风险与校园安全”高端论坛
2020年12月27日,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年会暨第六届“社会风险与校园安全”高端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兰州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詹建博士和博士研究生许倩参加了此次论坛。
会议以“社会风险与校园安全”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机构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此次论坛分为主论坛和分论坛。主论坛为主旨报告,由华南理工大学文宏教授和李胜会教授分别主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原执行副会长、秘书长高小平研究员,兰州大学外聘教授童星老师,西安交通大学朱正威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象明教授,广州大学周利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欢教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校园安全专委会委员冉桦律师,山东大学韩自强教授分别就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应急管理创新、应急管理效能生成、应急管理法治体系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范效果提升、全球灾害治理的视角与实践经验总结等议题发表主旨演讲。分论坛则分别围绕校园安全教育建设、校园安全风险防控、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动态管理、学生心理危机防范与处置、大学校园交通安全智慧管理等多个议题展开讨论。本次会议还发布了《中国应急教育与校园安全发展报告2020》,该报告是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组织编撰的年度智库产品,为其2016年以来的第五本发展报告。
论坛上,兰州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外聘教授童星老师围绕“中国应急管理效能的生成机制”议题发表了演讲。他从三个维度对中国应急管理的效能进行了介绍,分别是目标维度的“安全优先”、结构维度的“一体多元”和过程维度的“计划适应”。首先,要将“安全优先”作为首要目标,这需要把政府注意力资源向应急管理倾斜;其次,应急管理存在着以多主体协同为前提的分工,关键是一体化与多元性的平衡。中国在“一体多元”的平衡中,应优先考虑协同一体化,然后考虑主体多元性;最后,童星教授提出应急管理的效能主要生成于全过程管理,这其中存在着计划性与适应性的张力。计划性集中体现为高度重视应急预案和风险管理,适应性则体现在应急响应和恢复阶段中。此外,可通过趋势性差异检验、个案性差异检验和独特性检验三种检验方法来检验上述因果机制模型对中国应急管理效能的解释力。
兰州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詹建博士作了题为《城市公共安全中的应急疏散:从理论到实践》的报告,报告介绍了詹建博士及项目组自2007年来在城市公共安全中应急疏散所做的工作。包括特定目标疏散算法的改进、所获得的知识产权、以及在苏州城市人防系统建设中的应用和新橙北斗公司探索疏散新应用情景的过程,梳理了项目组十多年来在该方向产学研推进的尝试。报告得到了参会同仁的肯定和积极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