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的社会韧性研究--张庆霞(2021届 公共管理专业)
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的社会韧性研究
张庆霞
2021届 公共管理专业
中文摘要:把握城市安全发展基本需求,着力打造安全发展型城市是新时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安全发展领域的目标延伸。然而,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发展加速,城市人口、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逢暴雨必涝”成为了我国许多城市的真实写照。因此,洪涝灾害对城市安全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城市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城市洪涝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充分利用城市自身资源,提升灾害治理全过程的准备能力、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是有效降低洪涝灾害损失的重要路径。这种路径强调从被动的应急管理转到常态化的灾害治理,其关键在于增强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的社会韧性。然而,学术界对于“合理的灾害社会韧性评估框架及其科学验证方法”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本研究从这个基础性问题出发,主要探寻以下方面的内容:首先,结合灾害管理过程和灾害治理中的能力/资源因素形成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社会韧性分析框架。围绕这一框架建立了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的“城市社会承灾力—城市资源禀赋—城市资源配置”三维社会韧性评价概念框架,全面考察在洪涝灾害发生前后社会韧性的表现,明确城市洪涝灾害治理需要关注的社会因素,这些社会因素为城市洪涝治理提供了决策基础。其次,系统检索并筛选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社会韧性相关的文献,对相关的原始研究进行深度剖析和定性证据合成,初步凝练出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的社会韧性因素。具体过程包括:系统检索当前已有的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的相关研究和最佳治理实践中的社会韧性因素,识别构成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的社会韧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整合不同的原始研究建立社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harvest plot方法分析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中国管理情境适用性。再次,基于“政策对象体验反馈”评估理念,采用成都市理政平台服务请求数据验证本研究所形成的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社会韧性评估体系。网络问政平台数据可以捕捉到洪涝灾害事件后公共危机情境感知和服务请求数量的变化,而服务请求数量的波动与城市的社会韧性程度具有相关关系。即具有更高社会韧性水平的区域其公共服务请求数量会呈现更小的波动,进而说明了社会韧性测量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最后,基于本研究构建的社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城市层面截面数据,运用等权重评价方法对我国30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不包括拉萨)洪涝灾害治理社会韧性水平进行评估分析,挖掘不同城市社会韧性总体特征及不同测量维度得分差异,对我国城市社会韧性水平异质性进行分析进而识别影响城市社会韧性的关键指标,回应我国城市管理实践遇到的难题,为城市洪涝灾害治理实践提供政策建议。基于以上的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为:第一,现阶段我国城市洪涝灾害治理实践更关注事后的灾害响应和灾害恢复,而常态化的灾害准备和灾害减缓能力尚未完全建立。应该充分认识常态化社会韧性建设制度的重要性及其对提升我国城市灾害治理效能的价值,从而使城市摆脱“低社会韧性-低准备-高损失-低恢复”的灾害治理困境。第二,我国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社会韧性水平相对较弱,其中基础设施等“硬”适应能力建设发展较快,人文方面的“软”适应能力的建设进展缓慢。应该从公众意识提升、洪涝灾害保险制度、公民参与和社会资本培育等方面进行加强和提升,充分挖掘多层次和动态的城市灾害适应能力。第三,理政平台作为政府舆情信息收集和公民利益表达的体制内渠道,其舆情波幅可间接反映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的社会韧性水平。利用理政平台数据可以更好地捕捉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短期效果和社会韧性建设的阶段性进展,为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社会韧性建设政策评估反思及政策优化提供借鉴意义。第四,我国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的社会韧性水平存在较大的城市间差异性和不一致。这种差异既体现为城市总体社会韧性水平的差异,也体现为城市不同维度和不同指标得分之间的差异。城市在社会韧性建立中应该匹配其政策弱项,实施有针对性的社会韧性培育机制。此外,基于利益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城市减灾协同网络和协同决策平台可以平衡区域发展,提高城市整体的灾害社会韧性水平和长期防灾减灾能力。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社会脆弱性视角的传统灾害治理经验认识,从社会韧性的角度关注灾害治理全过程的社会因素并建立了洪涝灾害治理情境下的社会韧性测量框架,加强了灾前、灾中、灾后治理阶段的衔接,提升了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的预见性和引导性。其次,创新性运用循证的方法系统合成了城市洪涝灾害治理情境下的社会韧性测量指标,拓展了这种方法在灾害治理研究领域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应用,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种系统的研究路径,也推动了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最后,强调了社会韧性对我国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的重要意义,改变了传统上更关注结构性措施的治理思路,为城市洪涝灾害的日常治理实践提供指导,为城市其他灾害治理与减灾能力提升提供了决策参考。
关键词:城市洪涝灾害,灾害治理,社会韧性,循证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