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欢迎来到兰州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开拓学科交叉的管理新领域——评沙勇忠教授新著《公共危机信息管理》

文章来源:《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魏志鹏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26日 点击数: 字号:【

[摘要]沙勇忠教授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是我国第一部以公共危机信息管理命名的学术专著。该书提出了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理论框架,从学科交叉视角对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重要分主题和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该书前期研究资料基础扎实,并注重应用研究和最佳实践,是信息管理应用研究和公共危机管理交叉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对推动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这一富于生命力的管理新领域的发展具有拓新意义。

[关键词]公共危机信息管理危机管理信息管理书评

[分类号]G250

DOI: 10.13266 /j.issn. 0252 - 3116. 2014.21. 021

一、引言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交叉融合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它不仅广泛发生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之间,在学科内部也有所发生并产生了大量新的学科增长点,这显著地改变了学科知识地图和学科内部结构。公共危机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20世纪60 年代,虽然信息和信息管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但公共危机管理对信息问题加以重视并将其上升为一个学科新领域还是21 世纪以来的事情。一个代表性的事实是,2004 年由荷兰、比利时和美国的3 位学者发起并成立的“危机响应与管理信息系统协会”(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Crisis Response and Management,ISCRAM) 是一个由研究人员、实践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加盟的国际组织(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该组织致力于危机响应与管理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部署、应用与评估,创办了以其组织名称命名的国际会议,自2004 年开始每年定期举办一次。2009 年,《应急响应与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学刊》( Th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Crisis Response and Management) 的创办,标志着公共危机信息管理( Public Crisis Information Management,PCIM) 领域专业学术研究组织及学术期刊的建立及其常态化。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 public crisis information management,PCIM) 作为一个学科概念被引入我国还是2003年非典( SARS) 之后的事情,受SARS 危机的警示和社会责任感的驱使,学术界迅速开展了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PCIM 就是其中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发展,PCIM 已逐渐成为一个涉及公共管理学、信息科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地球科学等学科的综合交叉研究领域,研究主题涉及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技术应用、信息采集、危机信息预警、信息系统、信息管理平台构建、信息传播与控制、中外研究实践对比与启示等方面,这些研究主题为PCIM 形成一个新的学科领域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知识素材。在这一背景下,对正在开拓中的富有生命力的新领域自觉地进行学科构建,提出富有前瞻性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对推动PCIM 成为一个新的管理学分支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沙勇忠教授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作为国内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无疑具有填补空白的拓新意义。

二、特点

通读全书,《公共危机信息管理》具有以下4 个显著特点:

2.1 构建了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理论框架

科学哲学家夏佩尔( D. Shapere) 的“信息域”理论认为,科学的发展与进化实质上就是信息域的发展与进化,而科学的进化主要表现在信息域中心问题的重新设置和新的信息项的增加[1]。《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立足当代学术前沿和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的重大需求,从公共危机管理和信息管理交叉结合的视角探寻PCIM 所提出的新的问题,并基于问题域设计和建构PCIM 的理论和知识框架。如作者提出了PCIM 的双生命周期模型,即公共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由减缓、准备、响应和恢复4 个阶段构成,而信息管理的生命周期由信息生产、信息组织、信息传播和信息利用4 个阶段构成,作者以公共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为基础,每一阶段都嵌入完整的信息管理周期,并在需求和管理内容上有所侧重。以提出的双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作者认为PCIM 有5 个核心问题域或研究范畴,即PCIM要素论( element,E) 、PCIM 过程论( process,P) 、PCIM功能论( function,F) 、PCIM 方法论( methodology,M) 和PCIM 系统论( system,S) ,每个问题域或研究范畴都有其核心科学问题和研究侧重点,并以过程论为基础和核心统领整合其他问题域或研究范畴,从而创新性地提出了PCIM 的EPFMS 理论框架。全书以EPFMS 理论框架展开研究内容并进行相关章节设计,充分表达了PCIM 既具有公共危机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学科知识支撑,也具有不同于背景学科的知识元素和学科气质内涵。基于双生命周期理论的EPFMS 理论框架是《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试图构建PCIM 学科体系和知识图谱的重要努力,也是该书学术价值与创新研究的主要体现。

2.2 从学科交叉视角研究公共危机信息管理问题

信息渗透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风险管理、应急决策、应急处置、重建规划等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流程都离不开对信息的需求和信息管理的支持,因此,《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从公共危机管理视角出发,研究信息在减缓、准备、响应和恢复等每一个公共危机管理阶段的需求、内容和作用,力图体现信息和信息管理的公共危机管理活动特征; 从信息管理视角出发,研究公共危机信息的生产、组织、传播和利用,则力图体现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的信息特征和知识规定性。作者从这种交叉视角对PCIM 的重要分主题和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是有创新性的理论总结和研究发现。例如,关于公共危机信息需求分析,作者在总结相关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应用活动理论( activity theory) 对公共危机信息需求分析进行了系统研究,阐述了基于活动理论进行公共危机信息需求分析的原理、过程和方法,并以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街道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识别出活动层次结构中的信息需求及其内容、格式和对系统交互的要求,该研究重视信息需求的语境,尤其便于信息需求研究与信息系统设计之间的对接与交互,较之以往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令人耳目一新。

2. 3 注重应用研究和最佳实践

PCIM 与其他管理学学科一样,具有面向实践的显著特征,该书也体现出这一特点。一方面,全书在阐述基础理论问题的同时,以较多篇幅对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技术战略、信息系统、信息平台等应用理论问题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对PCIM 领域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和最佳实践进行了充分的关注和介绍。例如,“第四章公共危机信息监测与预警”中对公共危机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集成管理这一重要的现实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ROST CM 平台对公共危机监测预警信息的语义处理和表达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七章公共危机知识管理”研究了公共危机的知识表示、知识检索和知识推理问题,并利用作者研究团队开发的《中国公共危机事件案例知识库》素材,对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了实验验证; “第八章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技术”在阐述相关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技术战略,分析了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需求及信息技术改善公共危机管理的机会与潜能,提出了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十大战略建议。这些研究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指向,表明了作者重视应用理论研究的方法论立场。关于最佳实践,作者一方面筛选提供了相关领域的典型案例,如美国的公共危机信息准备模式、国家应急信息管理系统( NEMIS) 、综合性干旱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NIDIS) 及日本市町村防灾无线网络等,另一方面以“相关链接”的形式提供了一些最新的案例和有价值的信息。如在“第八章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技术”中,作者通过GPS 技术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风险地图在社区防灾、电力应急通信系统与物联网技术在电力应急救灾中的应用等3 个“相关链接”的案例与相关信息,生动地展示了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相关技术的最佳实践应用,拓展了读者的阅读视界。

2. 4 以扎实的前期研究和资料为基础

该书作者沙勇忠教授从2006 年起便开始关注PCIM 这一前沿性的学科交叉领域,先后获得了4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研究团队与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蔡国瑞教授为首的团队建立了稳定的学术合作关系,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还开发了“中国公共危机事件案例知识库”,系统收集2007 年以来我国发生的四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案例并向社会提供开放服务,开发了“蓝景危化品物流安全监控系统”、“公众感知的社区风险管理系统”并申请了专利及进行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在兰州市的两个国家级减灾示范性社区进行验证性推广使用; 由作者主编的《应急管理实务: 理论与策略指导》( 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被甘肃省政府指定为“甘肃省应急管理从业人员培训教材”。这些扎实的前期研究和专业实践为本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使得该书无论是在PCIM 领域的重要主题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案例的选取、系统平台的应用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对PCIM 研究领域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见解,给人以高屋建瓴和融会贯通之感。该书作者还广泛地涉猎了分布于多学科、多语言、多国别、多机构、多类型的文献资料中的知识,并基于文献知识进行研究框架、研究模型的构建以及重要主题和科学问题的提炼与探究。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具有驾驭丰富的研究资料的能力,也具有出色的知识运用能力及开阔的研究视野。

三、不足

白璧微瑕,该书简单提及的孟买加恐怖事件的Twitter 内容分析、美国四城市基于历史数据的多灾种居民建筑风险评估等尽管契合了大数据思维的案例,如简单向读者介绍Google 在面对飓风、地震、火灾等灾害时的信息管理及产品,对于在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中如何利用和分析结构化、半结构化等大数据的研究力度还不够。已有的有关大数据在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和价值分析研究[2-7]以及大数据在震后救援与重建、灾害地图绘制与跟踪、灾情评估、犯罪预防、气候预测等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的成功应用均表明应用大数据分析危机事件的重要性,如对可视化图片信息的描述、分析、挖掘和应用,不仅可为公共危机管理提供

信息预警、信息监测、信息咨询和事件跟踪等帮助,也可拓展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视域下的信息应用与信息分析,进而揭露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未知和本质,并可为公共危机管理提供基于信息的决策咨询、情报分析、趋势预测等服务。因此,笔者认为该书如果能与大数据有效对接,将不仅更具时代感,而且会为更多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更具深度与广度的启迪与帮助。但瑕不掩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作为该领域第一部专著的出版,不仅醒目地标示出PCIM 是一个正在开拓中的学科交叉的管理新领域,而且作者通过其学术建树和努力,刻画出了PCIM 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知识图景,显示了PCIM 领域的研究积累和最新进展。期待着有更多的学者投入这一富于生命力的管理新领域的研究,使PCIM 蔚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服务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

参考文献:

[1]Shapere D. 理由与求知[M].褚平,周文彰,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31 - 254.

[2]贺宝成.大数据与国家治理[N].光明日报,2014-03-27( 07).

[3]王淼.大数据时代来临公共管理面临新变革[N/OL].中国改革报,2013-12-09.[2014 -07-23]. http: / /www.crd.net.cn /2013 -12 /09 /content_9746838. Htm.

[4]徐继华,冯启娜,陈贞汝.智慧政府: 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4.

[5]郭华东.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EB/OL].[2014-07-23]. http:/ /news.sciencenet.cn /htmlnews /2014 /6 /296238.shtm.

[6]Big data and disaster management[R/OL].[2014-07-23].https:/ /grait-dm.gatech.edu /wp-content /uploads /2014 /03 /BigData-AndDisaster-v34.pdf.

[7]Heaton B.How emergency managers can benefit from big data[EB/OL].[2014-07- 23].http: / /www.govtech.com/How-Emergency-Managers-Can-Benefit-from-Big-Data.html.

(来源:魏志鹏. 开拓学科交叉的管理新领域——评沙勇忠教授新著《公共危机信息管理》[J]. 图书情报工作, 2014, 58(21):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