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欢迎来到兰州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博]公共协商视角的网络问政规则研究---阎劲松(2022届 公共管理专业)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1日 点击数: 字号:【

公共协商视角的网络问政规则研究

阎劲松

2022届 公共管理专业

中文摘要:作为数字治理的典型实践形式,网络问政不仅丰富了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沟通渠道,进而有利于其优化决策机制,提升行政效能,也为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公共事务、表达自身诉求提供了重要的公共领域。然而,现有网络问政平台虽在技术上解决了公众线下参与易受时空限制的困难,但在公众参与在线讨论的过程中仍普遍存在意见分散、会话结构化程度低、讨论过程缺少理性和理解,难以收敛意见、达成共识等困境。本文认为,这些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问政过程中缺少规则所致。

20世纪90年代起,作为代议制民主理论的补充,协商民主理论开始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作为协商民主的理论内核,公共协商更强调在实践层面将前者操作化、规则化,主张参与者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针对公共事务议题开展沟通。公共性、参与性、平等性、自由性、包容性,以及互惠性等共同构成了公共协商的基本原则,其核心要素包括公共责任、公平公开、理性交流、偏好修正,以及辅助决策。在理性和规则的支配下,各方可以充分表达并自愿修正己方观点和主张,以期达成共识并用于支持决策。可见,公共协商规则正契合了网络问政对规则的需求。

着眼于网络问政协商讨论的困境,本文首先从两个来源提取协商规则要素:一是通过文献梳理从线下会议技术中提取出协商主体、客体、原则、场所、形式、目标等要素;二是通过案例分析、文本分析从典型网络问政平台中提取出制度规则要素、管理规则要素和对话规则要素。进而基于这些要素构建了适用于网络问政情境的公共协商规则,其中包括参与主体的相关规则、对话内容的相关规则、对话方式的相关规则和讨论进程的运行规则。

然后,本文将上述规则纳入网络问政的规则框架,并分别从组织维度、流程维度和技术维度进行阐释。本文提出:(1)从组织维度看,网络问政规则应涵盖制度设计、平台搭建和交流沟通三个层次;(2)从流程维度看,无论是对“政府问民”还是对“民问政府”而言,公共协商都是构成问政流程的核心环节;(3)从技术维度看,在公共协商环节引入公共协商规则,是实践问政协商的直接手段。

其次,为了验证网络问政中协商规则的实际效果,本文总结了关键技术,提出一套原型系统设计方案,并利用原型对在线协商讨论规则的效果进行实验验证。实验采用仅后测对照组设计,主要发现:(1)无论实名与否,遵循协商规则的讨论大多产生了比常规讨论更为积极的结果,提升了问政讨论质量;(2)依据协商规则优化网络问政平台,可对参与者的观点和价值观、意见一致性、参与者的效能感,以及其对组织机构的信任产生积极影响。

最后,本文基于网络问政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紧密围绕公共协商规则的实现,从网络问政规则的实践基础、伦理规范、引入策略、运作机制和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基于协商规则的网络问政实践路径。

关键词:公共协商,协商民主,网络问政,问政规则